记者调查发现,近期多地出现以"摆摊收徒"为名的营销套路,通过夸大收益、虚假宣传吸引学员付费,实则存在诸多陷阱。以下是调查梳理的关键信息:
常见套路模式
"日入千元"话术诱惑
摆摊者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现场收钱"视频,宣称"0基础包教包会""3天回本",实则利用托儿营造火爆假象,甚至伪造转账记录。
分层收费陷阱
初级教学费几百元(如小吃技术),但后续以"核心配方""独家设备"为由加价;部分要求高价加盟或强制购买指定原材料。
"场地保障"骗局
承诺提供优质摆摊点位,实则收取"管理费"后安排到竞争激烈或人流稀少处,甚至与商场/夜市合作分成。
记者暗访案例
案例1(成都某"脆皮烤肠"培训)
学员缴纳1980元后,发现所谓"秘制酱料"为网购成品,推荐的价值3000元的烤肠机实际批发价不足千元。
案例2(深圳"网红气球"项目)
组织者收取5800元加盟费,但提供的LED气球成本仅3元/个,且因安全隐患被多地城管禁止销售。
行业乱象根源
低成本高溢价
多数技术可通过网络自学,但包装成"商业秘密"后溢价十倍以上。
法律灰色地带
多数收款通过私人转账,合同条款模糊,维权困难;部分机构注册为"咨询公司"逃避监管。
平台推波助澜
短视频算法优先推送"暴富"内容,部分博主付费购买流量制造虚假热度。
识别与防范建议
实地考察
连续多日观察摊点真实客流,要求试学半天。
查证资质
核实培训方营业执照,警惕"个人收款"行为。
成本核算
自行调研设备、原料市场价格,警惕捆绑销售。
法律留痕
签订明确退费条款的合同,保留聊天记录与转账凭证。
专家提醒
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数据显示,技能培训类投诉同比增42%,其中"摆摊培训"相关投诉占15%。法律人士指出,若存在虚构事实诱骗缴费,可能涉嫌诈骗罪,建议受害者集体报案。
(注:为保护隐私,具体案例中人物均为化名)
如需进一步调查细节或法律援助线索,可联系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协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