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在苏南地区首次成功实施的县城攻坚战是1944年3月的车桥战役(注:车桥地处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虽地理上更接近苏中,但在抗战时期的战略划分中,其作战行动与苏南根据地的协同紧密,且被视为新四军在华中地区首次大规模攻坚作战的典范,具有标志性意义)。 战役背景1943年至1944年,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局部反攻阶段。苏南地区(含苏中部分区域)是新四军第1师(师长粟裕)的活动范围,日军在此修建了大量据点,车桥是日军控制淮安、宝应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驻有日军第65师团一部及伪军,据点坚固,设防严密,被日军称为“华中第一堡垒”。 战役过程1. 作战部署 粟裕亲自指挥,集中第1师主力及地方武装共5个团,采用“攻坚与打援并重”的战术: - 以部分兵力强攻车桥据点,摧毁日军核心工事; - 主力在车桥外围设伏,阻击淮安、淮阴方向的日军援兵。2. 攻坚行动 1944年3月5日凌晨,战役打响。新四军利用夜暗突袭,突破日军外围防线,集中火力攻击核心碉堡。日军依托坚固工事顽抗,新四军使用爆破、火攻等战术,逐步肃清据点内敌人,至3月6日上午,车桥据点被完全攻克。3. 打援战斗 日军从淮安等地调集援兵千余人,分多路向车桥反扑。新四军在芦家滩等地设伏,利用河流、芦苇荡等地形,以猛烈火力伏击日军,激战终日,歼灭援军大部,彻底粉碎日军反扑企图。 战役成果歼敌规模:共歼灭日军大佐以下465人(生俘24人)、伪军483人,攻克车桥及周边据点12处。 战略意义: - 是新四军在华中地区首次以攻坚战形式攻克日军坚固设防的县城级据点,打破了“日军据点不可攻克”的神话; - 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根据地的联系,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 积累了攻坚作战的经验,为后续反攻奠定了基础。 历史地位车桥战役被视为新四军从游击战向运动战、攻坚战转变的标志性战役,彰显了敌后军民的抗战决心和作战能力。此战不仅是苏南(含苏中)地区的首次成功县城攻坚战,更被朱德誉为“敌后抗战的伟大胜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