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认为,稳增长需解决消费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中国现阶段的消费需求不足是一种“结构性偏差”,与OECD国家相同阶段的均值相比,偏差达到1/4至1/3。具体观点如下:消费不足的重点和痛点: 消费内容:主要是服务消费不足,重点是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社保、养老等与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的发展型消费不足。 人群:城市居民面临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的压力,但缺口最大的还是农村居民,重点是近3亿农民工,尤其是近2亿进城农民工。 体制机制政策:实质上是由来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要通过以人为中心、发展权利平等的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找到破题之道。消费结构性偏差的原因: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偏低且内部差距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滞后,直接拖累发展型消费的增长。城市居民有教育、医疗、住房等压力,农村居民缺口更大。 城市化水平偏低、质量不高:中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低于OECD国家相同发展阶段水平,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更低。而相当一部分服务消费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城市化水平低会影响服务消费的可获取性。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较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偏小,约占总人口的1/3,导致消费市场出现增长断层,整体消费动力不足。 资产收益用途不合理:国家资产负债表中政府持有资产占全社会净资产比重较高,资产收益主要用于储蓄投资,而非促进消费。解决消费不足的措施:可通过推动三个方面的结构性改革来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服务消费需求。 以扩大中央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事权为突破口:加强社会保障和提升人力资本的能力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带动发展型消费增长。 以城乡结合部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城乡之间人员、土地、资金等要素双向流动、融合发展,带动中国的第二轮城市化浪潮,从而促进消费。 以调整经济活动中所有制属性界定范围为突破口: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创新完善,创造更多的较高收入和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