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灵长类大脑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新进展,以下是相关介绍:严军组揭示猕猴前额叶单神经元投射谱:2025年7月10日,《Cell》期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等团队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在单神经元水平上系统重构了猕猴前额叶的全脑连接网络,揭示了猕猴前额叶神经元在大脑中的连接规律。研究人员在猕猴大脑前额叶选取19个注射位点进行单神经元的荧光标记和fMOST成像,利用自主研发的Gapr系统,获得了猕猴前额叶2231个单神经元的投射谱,并将这些神经元划分为32种不同类型。通过与小鼠的前额叶单神经元投射图谱进行比较,发现灵长类神经元具有高度精细化的结构特点,如更长的轴突主干、更少的旁支数目以及相对更小的轴突末梢等,为深入解析灵长类复杂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猕猴屏状核细胞与联接图谱的绘制:2025年4月3日,《Cell》期刊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猕猴与啮齿类动物的屏状核结构、细胞类型和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团队用snRNA - seq技术对猕猴屏状核区域细胞进行转录组分类,发现猕猴屏状核神经元与大脑皮层,尤其是岛叶皮层神经元类型更加接近。通过空间转录组技术,成功破解猕猴屏状核的边界密码,并发现了一个全新区域RBC。此外,研究团队用逆向追踪技术绘制了猕猴屏状核全脑介观联接图谱,发现屏状核内部不同部位神经元的皮层投射存在明显的偏好性,据此可将屏状核分为四个亚区,且屏状核与除小脑外所有皮层和皮层下脑区相连,是大脑中的连接中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