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私募“洗牌”:数量降至80家,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
宏观经济与市场环境因素
市场波动
股票市场方面,近年来A股市场风格切换频繁。例如2020 2021年核心资产的抱团行情之后,2021年下半年开始市场风格转向中小盘股,很多百亿私募由于持仓风格偏向大盘股或者未能及时调整策略,在市场风格切换过程中净值遭遇较大回撤。像一些以集中投资消费、医药、互联网等大盘白马股为主的百亿私募,在这些板块大幅调整时,产品净值受到严重影响。
债券市场也面临利率波动、信用风险等问题。当利率快速上升时,债券价格下跌,一些涉足债券投资的百亿私募可能遭受损失,影响整体规模。
宏观经济周期
在经济衰退期或者经济结构调整期,企业盈利状况整体下滑。百亿私募所投资的企业可能面临经营困难,业绩不及预期,导致私募产品的价值缩水。例如在传统制造业面临去产能、环保压力时,相关企业的股价表现不佳,投资这些企业的私募产品业绩受到拖累。
行业竞争因素
业绩分化
百亿私募内部业绩分化明显。部分私募凭借精准的投资策略、深入的行业研究和良好的风控能力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吸引了更多资金流入,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一些私募由于投资决策失误或者投研能力不足,业绩表现较差,面临投资者赎回的压力。例如,量化私募中,一些头部量化机构通过不断优化算法、提升算力和扩充数据等方式,提高投资策略的有效性,业绩表现突出;而部分量化私募则在策略同质化竞争中败下阵来,业绩落后。
新进入者竞争
私募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新的私募机构不断涌现。这些新进入者往往具有创新的投资理念或者独特的投资策略,对传统的百亿私募构成竞争压力。比如一些新兴的量化私募以更低的管理费用、更高的夏普比率吸引投资者,抢占市场份额,使得部分百亿私募的资金流入减少。
自身经营管理因素
合规风险
随着监管的不断加强,一些百亿私募可能存在合规方面的问题。例如,在信息披露、资金运作、关联交易等方面违反相关规定。一旦被监管部门查处,不仅会面临罚款等处罚,还会损害自身的声誉,导致投资者信任度下降,资金外流。
投资策略失效
百亿私募的投资策略往往基于一定的市场假设和逻辑。但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如果私募不能及时对投资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就可能出现策略失效的情况。比如一些基于宏观经济数据进行趋势投资的私募,当宏观经济数据与以往规律出现背离时,原有的投资策略可能无法适应新的市场情况,导致投资失误。
人才流失
私募行业对人才的依赖度很高。优秀的基金经理、研究员等是私募取得良好业绩的关键。一些百亿私募可能由于内部管理问题,如激励机制不合理、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等,导致人才流失。当核心人才离开后,可能会带走部分客户资源,影响私募的规模和业绩。
|
|